本文主要对分析哲学与俄罗斯语言学中的指称理论问题展开研究。按照与说话人/受话人背景知识的关系,俄语有指名词短语可区分为有定指称名词短语、弱定指称名词短语和不定指称名词短语三种。无指名词短语不表示任何已经从类别中区分、识别、选择出来的具体个...[详细]
“鬼神”现象和“鬼神文化”作为俄罗斯宗教的衍生物在俄罗斯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俄罗斯的鬼神观是在俄罗斯多神教的鬼神观的基础上融合了基督教的鬼神观而形成的,因而俄语的черт除了用来总括俄罗斯文化中原本所固有的各种“妖魔鬼怪”外,还与бес...[详细]
语义偏移现象是很多自然语言存在的普遍现象,但不同的自然语言的语义偏移现象又存在着个性的差异。很多中外学者都对语义偏移现象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研究,有些学者也部分地探讨了语义偏移现象的成因。然而,语义的偏移现象不仅仅是语言学的问题,它还要在某...[详细]
话语分析与语言学的“语用转向”相结合,拓展了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用巴赫金语言哲学中的“对话性”理论与话语隐含研究相结合进行文学语篇分析,例如将内心独白用潜对话的形式再现并进行会话分析,是功能语言学研究的新课题。[详细]
文化视野中的篇章已超越了传统语言学对篇章的理解范畴,篇章成为多相的、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超语言组织,需要进一步的解释。本文研究认为,文化篇章具有意义建构、集体文化记忆、个性改造及文化象征等多种功能。[详细]
本文以图书的作者类辅文为语料,分别从三个角度(辅文内部、辅文与正文之间、辅文之间)对回溯和前瞻这两个范畴的表现形式、特点和功能进行探讨。分析表明,借助于“三点一线”,回溯和前瞻已经超出传统的“篇章”范围,扩展到“篇际”层面;它们与其他的...[详细]
本文侧重从术语学角度对концепт, понятие等术语的意义及其汉语翻译提出自己的想法,并由此扩及作者对语言学术语的一些认识。[详细]
术语对译可实现双语术语的最大等值,包括单义术语对应机制、多义术语选择机制、术语成分对应机制及微调机制。从认知角度分析,概念对等是术语对译的内容基础,语言表征及其内容之间的象似性是术语对译的形式基础。[详细]
语境是原文语气词理解和译文语气表达的钥匙。俄语语气词汉译受语境制约,被语境选择。只有在具体语境中语气词才能体现其语用意义,发挥交际功能。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从不同层面解决语气词翻译的困难。受语境选择,原文语气词隐含的语用意义在...[详细]
小说《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破坏性地模仿、改写《圣经》,通过戏仿“拣民——应许之地”、“考验——叛逆的约伯”、“背叛之日必定死”的情节,塑造了具有叛逆精神的“当代约伯”、“反基督”勇士——维涅奇卡形象。本文通过分析小说对《圣经》情节、人物...[详细]
在维索茨基的诗歌中,经常可以见到出自《圣经》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显然,他从拉伯雷的创作中得到了启发,而与拉伯雷不同的是,维索茨基对源自《圣经》的人物或题材所进行的貌似不敬的处理绝非亵渎,而是以此来达到表现、反思现实生活中的缺陷和荒谬现象之...[详细]
19—20世纪之交的俄国象征主义运动在体现了时代特征的西方人文思潮影响的同时,深深植根于本民族的传统,俄国象征主义者们尤其视陀思妥耶夫斯基为自己的先师,在诸多方面如宗教精神的探索、对人的存在本质的终极追问、人格分裂的意义表达以及神话诗学特征等...[详细]
俄国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以其诗情浓郁之作《日瓦戈医生》摘得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不过,对其在艺术特点上的评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试从叙述学的视角对这部经典文本展开研究,希求揭示它在艺术形式上的独特魅力以及它为俄罗斯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