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成语法角度研究俄语中的一般反身动词,可以解决俄语传统语法中的一些争议问题。按生成语法的观点,动词的“态”范畴应分为主动态、被动态和中性态;不及物动词中应区分非作格动词和非宾格动词。俄语中的一般反身动词属于非宾格动词,它构成的句子是中...[详细]
俄语中具有专门表示数量意义的手段:单复数等语法手段和数词、部分副词等词汇手段。主要行使称名功能的俄语名词也可以用于转义、表达数量意义,构成词汇手段的一种。本文主要从名词数量意义的特征、语法化过程及隐喻模式等角度分析名词数量意义,旨在揭示...[详细]
本文介绍和分析了Д. В. Шмелев采用的俄语文本著作权的定量分析方法。文本被看成是马尔克夫模型的实现。文本的著作权通过比较作者不明文本与已知作者文本集合的字母二元转移概率(一阶马尔克夫链)矩阵的距离而确定。通过著作权判别这一实例,文章...[详细]
题元名词项指称的分析是解读语句意思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逻辑?语义和语用两个方面对俄语主体、客体题元的指称性能和典型的指称性用法展开描写和研究,并对题元的指称特性在相关句子语义类型中的表现做出适当分析。这将有助于加深对题元语义和指称问题的...[详细]
在当代俄语功能交际句法学中关系述体是最庞杂的语言系统之一,其中领属关系述体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表达领属关系述体的模型句更是中国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主要分析四种最基本的关系述体模型句,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和使用这些模型句时特别应该注意的...[详细]
“帮助”的义项有三个,与之对应的句式为连谓?兼语句、连谓句和兼语句。这在汉语词典和语法书中都没有完全体现出来。总结“帮助”的词汇函数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机器翻译的发展等大有好处。对“帮助”的词义派生机制的研究既可以作为词义派生机制理论的佐证...[详细]
喻人词语是俄汉两种语言共有的语言现象,常见的言语表现手法。通过对比和数据统计,可以看到各民族不同的认知心理对喻人词语的影响。与此同时,在分类研究过程中发现两种语言中有许多相似点,包括构成方式、喻体以及思维认知上的类似。除了共性以外,俄汉...[详细]
隐喻对语词意义的变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转喻和隐喻是词义衍生的两个基本模式,大隐喻观下,转喻也被划归在隐喻大旗之下。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隐喻意义的不断产生使得语词的意义由单一走向了多元,一词多义现象逐渐蔓延,一词多义是隐喻生成的结果。 [详细]
外来词像晴雨表一样,时刻反映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随着我国同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汉语中出现许多外来词,尤以源自英语的外来词为多。正是凭借这些外来词我们不断引进新的概念和思想,从而丰富本族语,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详细]
普希金是在进行了十几年的诗歌创作后才大量进行小说创作,其诗歌创作的诗性成分必然渗入其小说创作,除已为论者指出的语言等方面的因素外,具体表现为:主题的内蕴颇为丰富,且具有深层哲理,就像内涵丰富的简短诗歌;运用抒情诗的跳跃、叠印的方法,使情...[详细]
契诃夫以其四部大型多幕剧奠定了他在世界戏剧史上的地位。然而,他的小型独幕剧与大型戏剧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独幕轻松喜剧的技巧作为艺术成分进入大型戏剧中,对大型戏剧形成独特的喜剧特质起到重要作用。契诃夫对独幕剧中人物之间交流的处理方式对大型...[详细]
在果戈理的创作中,魔法力量具有重要意义。在其代表作《死魂灵》和《钦差大臣》中,魔法力量的存在均是建构叙事的关键,但二者所采用的叙事模式迥然不同。《死魂灵》中的魔法力量通过主人公乞乞科夫发散出来,他作为一个带有魔力的“闯入者”,在情节发展...[详细]
维克多•弗拉基米罗维奇•叶罗菲耶夫是当代俄罗斯文学界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作为一个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他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两把利剑挑战文学中的美学传统和社会学中的伦理传统,借助苏维埃时代的历史经验和西方同行的精神分析理论,深...[详细]
《樱桃园》是俄国伟大作家契诃夫的绝笔之作,也是作家戏剧创作的巅峰。早在这部剧作问世之日,作家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之间就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而文学评论界、戏剧界在该剧作体裁、人物形象等方面的争论一直持续至今,这也是作家给我们留下的一个谜团。本...[详细]
本文认为,术语教育应该包括术语学理论教育与术语实践教育两个方面的内容,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和不同的学习阶段,术语教育的内容应当有所偏重,因人而异,术语教育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详细]
写作能力是一个含有多种因素的复杂结构。如何培养俄语专业本科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个有步骤的长期反复的训练过程,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一原则,进行分阶段、分序列、分阶梯、有目的、有计划的整体配套训练。笔者尝试从语言结构、写作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