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是一种言语行为。在相同的社会交际场合,俄语和汉语对受话人的称呼或同或不同。本文对俄汉语中товарищ,"同志"及其他通用性社会称呼进行语用对比分析。[详细]
词汇语义内容的分析和描写是认知语义研究的一个重要层面。本文运用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对俄语词汇语义问题进行相关分析和研究。文章具体从"认知显著性"的分析入手,对动词词汇语义构成、动词语义组合以及动词多义、动词隐喻引申义等问题进行探...[详细]
语义词典的建设已成为自然语言处理的基础性工作。世界各国已开发了许多大型的语义词典、词库。本文分析了当今汉语语义词典的主要特点及不足,系统阐述了莫斯科语义学派"意思?文本"模式理论的词库--《现代俄语详解组合词典》的编写理论,借鉴其理论和方法并...[详细]
本文提出词典效率的公式,并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词典效率的措施:1)重视词典编者、词典和词典用户的关系;2)从认知的角度改革词典对词汇的处理方式;3)用元语言释义。[详细]
词汇语义和认知语义内容十分丰富,它们在语言中紧密交织,共同构建起独特的语言语义图景。本文将对俄语动词词汇语义中的认知域变化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希望它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动词词汇语义构成、动词语义组合以及动词多义、动词隐喻引申义等问题的认识,并...[详细]
借助语用学分析俄语连接词раз,可以立体、多维、动态地揭示该连接词的语义--结构特点。Раз的语用学分析,源于它与施为动词、施为型连接词的某些结构语义的相似性。而某些施为性词语是语篇各部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的一种手段,故这些施为性词语也应成...[详细]
研究者从很早以前就试图深入了解时间范畴的秘密。俄罗斯学者巴宾娜独辟蹊径地提出了时间范畴理论,阐释了时间范畴在语篇尤其是文学语篇中的特殊表现形式。本文拟对巴氏时间范畴理论在文学语篇的各种形式进行阐述,希望它能引起学界对这一全新语言现象的关...[详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俄语修辞的总体研究和分支研究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拟对此做一梳理,探讨最近20多年中国俄语修辞研究状况及特点。[详细]
符号在深层意义上是人类文化的源代码,符号学便作为人类文化的元语言而发挥作用。语言、神话、艺术、宗教、科学都是人类文化的构成部分,而它们同时也是文化符号学的研究对象。本文以洛特曼的符号域概念作为分析的起点,拟对符号域的内涵、符号域科学范式...[详细]
契诃夫戏剧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其戏剧作品呈现出静态性美学特征。静态性的获得是契诃夫戏剧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契诃夫戏剧的静态性呈现为人物行动的阻滞、对话交流的隔阂、言语的停顿,以及环境背景的抒情氛围的烘托等方面。静态性淡化了人与人之间外在...[详细]
梅列日科夫斯基的艺术思想颇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在他的历史题材的象征主义宗教小说的创作中吸收了大量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因素,从对世界的存在主义思考到人格和精神的分裂题旨以及小说时空、场景、人物的戏剧化表现,但这些相似因素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详细]
本文以果戈理创作中的"魔鬼主题"为研究对象,试图探寻其早期的三部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密尔格拉得》及《彼得堡故事》--在乡村-庄园-京都这一系列时空转换中魔鬼形象的演变以及隐藏在其背后的、作家对现实世界的深入思索。[详细]
量词是汉藏语言特色,英语没有量词却有表量结构,量词问题是翻译中的难点之一。汉译"一量名结构"由于受英语表量结构的影响,经常过量使用,因而导致部分欧化现象。翻译界、汉语界均已对汉译"一量名结构"开始研究,但两个领域研究侧重不同。英汉翻译界对汉...[详细]
本文对苏联语言学典籍汉译史进行简要梳理,列出汉译大事记,并对苏联语言学典籍汉译史进行扼要的分析和总结。[详细]
纳-卡问题自1994年阿亚双方签订停火协议至今,始终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和平谈判进程一波三折,地区局势复杂而敏感。近年来在各方积极努力下,纳-卡问题的和平解决重现曙光,但是由于该问题复杂的历史成因、尖锐的民族矛盾,特别是内部和外部分别有诸多限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