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概念源于分析哲学、逻辑语义学、语言哲学,用以研究句子的真值语义,分析命题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描写言语交际的运行机制,被看作句子有真值意义的语义条件,命题逻辑关系的一种特殊类型,言语交际成功的一些语用条件。本文从预设概念的语言哲学渊源...[详细]
作为完整言语行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取效行为长期被边缘化,得不到研究者应有的重视,甚至将其排斥在语言学研究的视野之外,有时又把它与取效效果混为一谈。本文对取效行为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对其实质和内涵进行了阐释和界定,区分了取效行为和取效效果...[详细]
命题结构是句子语义研究中的一个新的视角,须结合句法学、语义学、逻辑学、篇章语言学等理论进行交叉分析。其中指称理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词汇意义的结构出发,论述了指称理论和不同词类的指称表现,归纳了词语的指称类型,论证了命题结构中可能...[详细]
本文尝试对汉语动词"看"的语义微系统展开集成描写研究。我们已就动词"看"的认知隐喻、转喻以及词汇语义因素的语义游移两大方面分析形成它转义的主要途径、探讨它产生多义的机制,而本文将本着莫斯科语义学派集成描写理论原则,对多义动词"看"的转义进行形...[详细]
本文打算从四个方面认识和分析当代语言学研究中的"新功能主义"问题:功能的"目的性用途"、结构功能与语义功能、"功能"的整合以及功能的"标记性",并将对"新功能主义"的特性加以讨论,对俄罗斯"新功能主义"与西方"系统功能主义"进行一定的对比分析。[详细]
梅列日科夫斯基对普希金的研究是从人文文化的视角进行的,他在自己的主观文学批评散文中从多个方面确认了普希金对于俄罗斯、欧洲以及整个世界文化的重大意义。在对俄国文学经典诗人和作家如莱蒙托夫、果戈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和评论中,梅...[详细]
20世纪30-40年代苏联学界对《被开垦的处女地》的研究国内译介较少,评论者大多从社会历史分析的角度研究《被开垦的处女地》,研究其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本文拟从上述几个部分入手,对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予以述评。[详细]
弗?库?索洛古勃(1863-1927)是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学最具艺术成就的现代派作家之一。作家在创作中自始至终关注人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索洛古勃的主人公大都经历了一条对存在和真理、痛苦和死亡的认知道路。在索洛古勃的笔下,人的整个生命、人存在的本质就...[详细]
阿斯塔菲耶夫是位擅长描写战争的作家,同时也是个痛恨战争的老兵。他早年的作品突出战争对情感和人性的摧残,晚年则更倾向于将战争视为对上帝的忤逆。最具代表性的是小说《牧童和牧女》及《该诅咒的和该死的》。[详细]
本文从不同角度介绍和分析了俄罗斯现阶段ВТ(вторичный текст)的研究状况,简要评价和阐释了相关理论观点。根据"вторичный"释义侧重点的不同,俄罗斯现阶段的ВТ研究可以重新划分为ВТ1研究(二位篇章研究)和ВТ2研究(二次...[详细]
转喻关系存在的前提是存在一个认知框架,并且该认知框架内的两个实体之间具有某种相关关系。人类知识经验的储存方式(呈互相联系的网络系统)、概念与概念间的相互作用的性质(或激活、或抑制),促成了转喻的发生。[详细]
汉语语序通常遵循六类规则:语义、语音、结构、语用、惯用和综合。这些细则,特别是某些语义细则,大多也适用于解释俄语和英语的语序。导致翻译中调整语序的主要原因是,不同语言表达同一内容由于构词组句的差异而遵循不同的语序原则。制约汉语语序的主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