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编撰的理论预设是,中国现代性发生是以西欧现代性为背景。现代相对于古典和中世纪,已发生了一波三折的变化――自然的转变为技术的和人工的,质料的转变为形式的,理性的转变为历史的。现代由于上述特征的变化,可以定义现代性具有审美的内涵,或者说...[详细]
李健吾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现代主义诗潮勃兴最早的见证者和阐释者。他的一系列批评文章,对诗坛新人的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给予了充分肯定,也包含了批评家自己的“纯诗”主张。围绕着《鱼目集》与诗人卞之琳的论争,构成了批评家最重要的诗学文本,它集中体现...[详细]
本文从分析新人文主义入手,来阐明梁实秋文学批评的理论范畴,并分析其批评实践的得与失,从而说明:梁实秋的文学批评虽然不合时宜、未能汇入时代主潮,然而也有其相当的价值,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抑或将来,都值得我们予以重视。[详细]
中国的现代性是对西方近三四百年历史进程中积聚和沉淀的现代性文化资源进行接受和整合的结果,所以中国的现代性语境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本文试着把“沈从文”与“现代性”两个话题结合起来,以“京海之争”中的沈从文为切口,把沈从文放到中国现...[详细]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艺理论中,意境主要指创作主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本文通过诗歌批评实践,分析中唐王孟诗派如何用最直接的意象语言表达心中的直觉表像,意境即是一个“气”在其中得以自由运行的诗意空间,是一种超越了媒体界限的...[详细]
阮元为立骈文的“文统”来反对唐宋八大家到桐城派的“文统”,认为只有声韵对偶、沉思翰藻者,才得称“文”,其他皆为“笔”。刘师培基本承续阮元的学说,认为只有符合“英华发外秩然有序”的“偶语韵词”才可称“文”,从而引起了章刘之争。章太炎认为“...[详细]
本文综合考察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史的写作状况。中国人的“文学史”写作,是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新方式,其由来、发生、形成规范、达到高潮,以至最终成为文学研究重镇的过程,充满了历史的含义。它与文学学科的建立、文学含义的变迁和五四科学主义、白...[详细]
反讽最初源自希腊,后来发展成为一种修辞格。德国的浪漫主义使反讽成为一种创作的原则,新批评派也对之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张扬,从而最终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反讽。反讽不仅仅存在于诗歌之中,而且成为现代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反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本文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