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手记》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广泛而热烈的关注,尤其是和各种现代理论发生了种种密切的关联,本文认为,要透视该文本的这种丰富特质,就必须深入到巴赫金对此所作的“对话”分析之中,全面探讨这种“对话”的形式及其功能。从中可以发现,“对话”...[详细]
德里达对西方传统文化的解构,主要目的是解构“一切社会等级制和暴戾统治”。对逻各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及一切传统文本等的解构,是他采取的迂回策略――去其根基和始源,使其崩塌并边缘化。他建构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无原则的原则,为诗学等的自...[详细]
本文以理论的人文性、建构性和反思性三重品格的预设为背景,描述了文化诗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文化诗学的理论追求,阐释了文化诗学的人文性意义。[详细]
中国现代文学家以知性概念和范畴对文学的价值进行区分和研究,并借鉴其他学科的话语单位,尝试建立科学的文学价值论体系。但是,其体系建构缺乏系统性,在学科建设层次上,这种探索只能算是为以后系统而完整的文学价值论研究所作的一种准备。[详细]
文体感可以被认为写作主体领悟把握及阐释自我和世界的思维能力。在写作理论和实践中,在写作主体与作品之间应有一元――文体感。也就是说写作主体应是在一定文体感下的主体,主体的作品应是在一定文体感下的作品。在写作情境中,文体感应在很大程度上统摄...[详细]
古代诗歌作品中以女性为描写对象的作品绝大多数出自男性作家之手,这是中国文学特有的现象。本文以男性创作的“怨妇诗”为例,分析阐述了“男子作闺音”两个方面的内容,并对这种独特现象进行了诗学的和文化的解读。[详细]
“日常生活审美化”扩展甚至转换了文化研究的学理逻辑,在文化研究的文本-权力政治-意识形态分析模式中纳入了审美判断的范型,从而取代了文艺学的审美性征,在潜在层面上实现了颠覆文艺学学科的目的。但是,这种转换之后的文化研究,毋宁称作文化诗学更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