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认为刘勰"情采"观的提出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其哲学思想与现实语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哲学思想上看,他从天道自然观出发,在文章本体论的意义上肯定了文采是文章的本质属性,情感是实现"道之文"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从现实语境上看,刘勰"情采"观受到了...[详细]
《文心雕龙?声律》在我国诗歌理论尤其是声律理论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在"本于人声"、"内听"、"外听"、"和韵"等核心范畴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完整、深入的声律理论体系。在声律本体论方面,刘勰立足于"乐本人声",揆以法度,从而解决"声"与"心"的矛盾;...[详细]
历史上对"比、兴"有三种不同的解说,即政治的解说、语言的解说和文学的解说。文学的解说最有意义。最具有代表的说法是刘勰的"比显兴隐"说。徐复观在解释刘勰的观点时提出新论,认为兴句的意义不是表示实在的具有概念的意义,而在于"形成一首诗的气氛、情调...[详细]
《文心雕龙?神思》中的"神"和"物"有其特定的体"道"内涵:"神"是"神性"(虚静)与"反神性"(入世)的张力性的统一体;"物"是"物性(恒定无为)和"反物性"(变动不居)的张力性的统一体。《文心雕龙?神思》中的"神与物游"的观念以这两个概念为核心包含了一套...[详细]
刘勰的“风清骨峻”理论无论在《文心雕龙》体系中,还是在中国文论史、美学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风清骨峻”的审美理想不仅涵盖了阳刚之美,也包容着阴柔之美,是阳刚和阴柔有机融会共同形成的美学境界。这种美学理想的文学实现不是在素有“建安风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