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在线期刊 > 伦理学与道德建设

伦理学与道德建设

伦理学与道德建设 [发刊词

[详细]

  • 本刊特稿

    • (吴潜涛)·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她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必须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地为之增添新的内容。[详细]

  • 公民道德建设研究

    • (罗国杰)·认真实施《纲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两年来,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出现了良好局面,我们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重视"养成教育"。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对于建立和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详细]

    • (佚名)·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研究——伦理学界专家学者纪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印发两周年暨“公民道德宣传日”座谈会发言摘登

      伦理学界专家学者针对把道德建设落到实处、道德的自律与他律要有机结合、理论工作者的任务、让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行为、重视道德榜样的作用、认真总结两年来的成功经验、公民道德建设与青年发展、公民道德建设中的诚信规范、抓好知行统一这个关键环节、加...[详细]

    •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进一步加强学校公民道德建设

      "养成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包括"蒙养"和"养成"两个方面。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要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教育、启迪和引导,把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转化为人们的道德感情和道德信念,形成鲜明的荣辱观念。[详细]

    • (安云凤)·北京市民的社会公德调查研究报告

      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民的整体公德意识比较强,公德面貌好,但也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分析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背景及其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要抓住迎接奥运的大好时机加强北京市民的公德建设,还应做好公德建设的具体工作。[详细]

    • (刘可风)·中国公民道德和中国公民社会

      中国社会已经是公民社会,但是还很不够格。只有通过与以往的道德建设极大不同的方式进行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实现和保障自身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才能真正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健全的够格的公民社会。[详细]

  • 诚信伦理研究

    • (万俊人)·信用伦理及其现代解释

      信用伦理资源严重缺乏是一个值得严肃对待的社会问题。社会信用体系是一个个人信用、制度信用和市场信用各系统有机配置、相互支持的完整规范体系,我们要保持一种积极的建设性姿态,在寻求正确的理解和科学的解释之基础上,寻找到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信用问题...[详细]

    • (高国希)·诚信的德性视角——兼论德性伦理学运动

      本文从对德性伦理学的复兴、主旨及其运动的整体述评中提示出,人之所以要有诚信,是因为它是人的品质,以人的幸福昌盛为宗旨的伦理学,应当从德性、情感的角度,来发现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是什么,为什么生活会有意义。本文也阐述了市场经济诚信制度的观念基础。[详细]

    • (陆晓禾)·传统诚信的现代性转型和后现代趋向

      传统诚信的现代性转型能否保护和促进现实行为者的利益?西方开始转向前现代因素,而试图将熟人、朋友、了解、人格、美德、共同的目标价值观等作为建设后现代社会和经济的不可或缺的资源。我们在传统诚信的现代性转型中,应注意考虑西方的后现代趋向。[详细]

    • (夏伟东)·论诚信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十六大“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这一新的提法表明,深入研究诚信道德规范,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学习马克思论资本主义的“信用制度”重新认识“诚信”与市场经济的特殊关系,信用制度要以道德规范为基石。[详细]

    • (高兆明)·经济信用危机的社会伦理解释

      经济信用首先应当被理解为一种社会交往关系类型,对于经济信用危机现象的认识应当置于社会信用危机这一普遍背景中把握。经济信用关系是特定社会伦理关系的特殊表达,其核心是权利-义务平等交换之交换正义。当社会制度性安排不能有效维护这种权利-义务交...[详细]

  • 德治与法治关系研究

    • (王淑芹)·"德治"与制度伦理

      制度伦理是贯彻"德治"的有效途径。道德自身具有不完满性,而制度对人们品行的生成具有形塑性。个体良好道德的形成需要合理制度的支持,制度效用的有效发挥也需要个体道德的支持。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要重视制度伦理化的作用,完善制度也要重视人们道德观...[详细]

    • (刘云林)·德法转换的理论追问:道德法律化问题探析

      古今中外的历史提供了道德法律化的依据,二者价值上的某种同一性和社会调控目标的一致性决定了道德法律化的可能性,而在社会利益多元化条件下道德调控力量的减弱也决定了道德法律化的必要性,本文也分析了道德法律化的范围、限度及其意义。[详细]

  • 中西方伦理思想研究

    • (魏英敏)·儒家伦理、道德层次论的启迪

      "底线伦理"的提出是有意义的。因道德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而儒家伦理对道德规范、道德人格、道德行为、道德境界的层次划分足以启示我们反省以往道德教育之不当,学习研究儒家伦理、道德层次对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层次进行划分,伦理道德就会有广阔的"市...[详细]

    • (韦正翔)·亚里士多德论美德与政治

      重温亚里士多德关于个人美德与城邦治理之间关系的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国家治理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亚里士多德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个人美德与城邦治理之间的关系,从重要性上看,城邦幸福高于个人幸福,因为整体优先于部分。人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美德是...[详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