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沙文主义与民主和自由的基本原则是不相容的。科学沙文主义夸大和神化科学共同体的诚实和能力, 禁止公众对科学共同体的决定提出质疑,阻挠社会公众对科学研究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督和审查;以科学作为真理的垄断者,把持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排斥与之竞争...[详细]
《科学界的规范结构》一文所做的工作对于默顿学派科学规范的研究是开创性的和奠基性的。该文所提出的四条规范旨在从不同的侧面堵塞人和社会因素污染科学知识内容的渠道,进而规定了科学家的行为方式,塑造着科学家的整体形象,形成了科学的独特“精神气质...[详细]
从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晚期,在伽利略、培根、笛卡尔和牛顿等所创建理论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种以机械论、决定论和还原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科学范式。这种科学范式的局限性日趋明显,在二十世纪受到一大批科学家和哲学家的批判和质疑。与此同时,一种以有机论、...[详细]
中国古代没有“科学”这个概念,并不能构成我们使用“中国古代科学”这个概念的障碍。“中国古代科学”这个概念,是近现代中国人对“科学”这一概念的引用,但仍属于“科学”这个概念的使用范畴,只不过是在更大的时空范围(非西方文化圈)内的使用而已。...[详细]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将人类带入一个虚拟空间之中。在虚拟社会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呈现出虚拟性、自由性和即时性等特征。这种碎片化、虚拟性的生活方式,对当代人的认同感构成了极大挑战。在新的生存条件下如何构建一个“多元化”、“宽容性”...[详细]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是与协同动力学原理相一致的社会动力学理论。在术语上,唯物史观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概念,分别与协同动力学当中的竞争、协同、动力学模式和序参量等概念密切相关。在原理上,生产力决定生产...[详细]
Langdon Winner是美国现代著名的政治学家和技术哲学家。他从政治学的角度研究技术,在界定了技术和政治概念的基础上,指出技术的政治性表现为两种情况:技术外在地被赋予政治性;技术内在地具有政治性,他打破以往将技术和政治分离为两个领域研究其关系,...[详细]
出版是文化传播,每一次传播介质、传播手段的突破,都会迎来人类史上一次翻天覆地的文化大发展。未能形成以活字印刷为主流的文化传播手段,阻碍了科学技术文化的大发展;反过来,科学技术文化的落伍,又迟滞了活字印刷成为主流传播途径的步伐。这就是中国...[详细]
SARS病毒再次警示,人类和病毒、乃至微生物的关系极其重要,根本无法忽视和回避。但以往的人文社会科学在考察人和自然关系时,“生物界”中的“微生物”和人类的相互关系极少被考察到,而尤其没有去考察具有传染性的、以人为寄主的、乃至致人于死的微生物...[详细]
本文根据衣俊卿的文化“三模式”和奥特加的技术“三时期”,结合冰雪文化的形成以及冰雪建筑的实例,通过探讨对人工物在不同时期的进化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样式,揭示了技术发展的文化模式。[详细]
Ilya Prigogine(1917.1.25-2003.5.28)在他的最后一本哲学著作《确定性的终结中》呼吁“我们需要一种更加辩证的自然观。”这不仅包括对于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和生成关系的再反思,也包括对于演化世界的发展机制的哲理性探索,还包括对于人和自然、科学文化和...[详细]
本文针对现代科技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从人的价值和道德属性的角度论述了科技的合法性问题,认为只有使人遵从人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规律,维护人的意识的绝对自由,以人性的绝对价值和道德属性为前提,并能够促进人格的完善和发展,科技才具有存在和发展的现...[详细]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无人工厂”的利润来源问题日渐突出,但理论界对其解答的诸方案却不尽人意。要科学、合理地解答该问题,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加以发展,创立科学价值库理论。在该理论中,科学价值库实质上是从事基础性研究的科学人...[详细]
计算主义纲领关于生命现象或过程是可计算的主张,与关于生命现象的还原论是一脉相承的。生命科学与物理科学之间的还原性解释关系,要求解决两个层次的问题,即如何把生命科学中占核心地位的目的性陈述转换为因果性陈述和如何把生命科学的术语与物理科学的...[详细]